
上海特别市第一任市长——黄郛 闵行政协微信公众号 资料图
央视做上海城市空间和建筑发展方面的节目,邀请我到杨浦图书馆(原“大上海计划”中的市图书馆),讲民国时期的“大上海计划”。我指着图书馆展板中的重要人物名单说,黄郛(1880-1936)是“大上海计划”的第一人,他在1927年出任上海特别市首任市长,提出了后来经历十年规划和建设的上海城市发展新构想。黄郛的任期极短,但他有关大上海发展的宏大愿景和谋篇布局却有长远的影响。他的设想得到后续几任市长的认同、深化和落实,其中建设上海中山路和上海新市区这两个一大一小举措,一举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城市空间的基本格局。

旧上海市政府大厦,建成于1933年,位于今天杨浦区的上海体育大学内。 新民晚报 资料图

旧上海市博物馆,建成于1935年,现为长海医院影像楼。 微博@上海发布 资料图

旧上海体育场,建成于1934年,现为江湾体育场。 微博@上海发布 资料图
四是唯贤是举,让沈怡(1901-1980)操盘规划建设大上海。黄郛担任上海市长在用人上特别强调专业的事有专业的人做。他在上任演讲中开门见山说:凡事非人不举,然欲求真才,必先除私见。此次市政府组织,用人标准纯以专门学识与办事经验为衡,而因上海环境之恶劣,同时尤不得不注重于德性。规划建设大上海,黄郛举贤不避亲,任命自己的小舅子、32岁的留德归国博士沈怡担任工务局长,这一决定成功地影响了上海后来十年的发展。沈怡是同济大学早年的土木工程毕业生,经历几任市长更替都得到信任,担任工务局长持续十年,使得“大上海计划”能够从蓝图变为现实。沈怡作为第一线的操盘手,主持了中山路和江湾新市区的建设,亲自动手一笔一笔绘写规划文本。给央视做节目的时候,我在杨浦图书馆难得有机会看到了珍藏的“大上海计划”的道路规划原件。
黄郛夫人后来在《亦云回忆》书中说,当时的黄郛是空手创造了一个地方政府。今天用高大上的理论也许可以概括说,民国时期的黄郛通过制度创新(分权管理)、空间谋划(环路包围)、新城建设(江湾规划)、人才安排(沈怡任职),探索出了一条对租界有竞争力的华界上海的城市发展新道路,为上海后来发展开拓了空间。今天在江湾五角场“大上海计划”建筑群citywalk,我们可以感受当年从黄郛开始的华界上海奋力争先的雄心和干劲。
(本文作者诸大建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。)
转载请注明来自九游会·J9国际官网 -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,本文标题:《上海与世界|黄郛的大上海构想与计划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