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9日,北京亦庄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,近20支来自北京、上海、广东、江苏等地的赛队参赛。来自上海徐汇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企业青心意创,携自主研发的Orca I人形机器人亮相赛场,与国内外知名机器人同台竞技。

4月19日,上海青心意创的Orca I机器人参加北京亦庄半马。本文图片 徐汇区 图
这台来自上海的人形机器人“成绩”还不错:全程无故障、无摔倒,其间完成1次换电,成功实现长距离奔跑。
人类和机器人共跑马拉松,谁跑得快,已不再重要。重要的是,这次比赛将对所有人形机器人的基础能力进行“压力测试”——在标准化、公开公正的场景中,检验人形机器人是否具备长时间、连续、自主的运动能力。
半马全程21公里,这次比赛地形环境包含平地、坡道,最大坡度达到9°,包括6个左转道、8个右转道,无折返,转弯角度≥90°,为人形机器人赛队提供了线路GPS坐标数据。每支赛队可在补给站内更换电池、机器人和进入赛道的比赛选手,更换机器人会有罚时。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徐汇区了解到,这次比赛中,上海青心意创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Orca I全程无故障、无摔倒,其间快速完成了1次换电。这是Orca I自对外公开亮相以来,第一次在实地上成功完成较长距离奔跑,最终也以流畅的拟人步态和稳定的运动性能赢得掌声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冲过终点线后,Orca I人形机器人还生动演绎了挥手、握手、热情问候等交互动作,吸引观众与媒体驻足互动。
青心意创成立于2023年,位于上海徐汇区,由剑桥大学归国团队创立。该公司专注于通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设计与研发,全力开发通用人形机器人平台,构建人形机器人应用生态。2024年10月,青心意创发布了通用人形机器人OrcaⅠ。
据青心意创透露,比赛前,团队用了近一个月时间对机器人进行了针对性训练,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,奔跑算法的稳定性与续航能力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。在硬件方面,通过精简外壳结构、优化局部组件,实现整机减重约4斤有余,降低耗电、延长续航。

位于上海漕河泾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。
在算法层面,技术团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快速迭代与测试,让机器人在稳定状态下实现变速、转向等动态行为。除此之外,为了增强机器人与地面的摩擦力,提升奔跑稳定性,团队专门给Orca I“穿上了”设计防滑鞋垫,以增强抓地力与抗冲击性能,确保户外复杂路面的稳定奔跑。
该公司官网显示,Orca I是全球少数能实现“拟人直膝”行走的机器人之一。不同于传统机器人僵硬的关节运动,Orca I可完成爬坡、原地转圈、跌倒自主恢复等高难度动作,动作流畅度接近人类。
青心意创自2023年创立伊始,便入驻位于上海徐汇区漕河泾AI公园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。在孵化器的支持下,短短一年多时间,该公司从最初的4人团队已扩展至三四十人规模,迅速实现技术突破,技术迭代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在青心意创所在的上海徐汇区,目前聚集着大量AI上下游企业,科创体系、产业生态优势显著。公开信息显示,2024年上海徐汇人工智能产业产值近千亿元,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,累计落地大模型企业370余家,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“书生通用大模型”、商汤科技“日日新大模型”、阶跃星辰“Step系列”、稀宇科技“MiniMax-abab”等四家上海基础模型均诞生在徐汇。目前徐汇区已备案大模型达39个,在上海占比约59%。
近年来,上海徐汇大力布局高质量孵化器建设,全区六个科创街区中布局区级高质量孵化器20家,其中,模速空间、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、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已入选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,占上海市总量的1/4,这些孵化器已涌现出众多“从0到1”“从1到10”的技术、项目和创新企业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